2010年5月24日,香港教育学院比较政策讲座教授及文理学院院长、浙江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莫家豪教授(Pro.Ka-Ho Mok)应邀主讲《厦大高教讲座》第5期,在嘉三220会议厅畅论《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cience & Technology HEIs in Singapore & Malaysia》(亚洲跨国高等教育的崛起: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科技类高等教育机构的特殊观照)。我院谢作栩教授、王洪才教授、张亚群教授、武毅英教授、郑若玲教授、杨广云副教授、赵叶珠副教授、黄建如副教授、徐岚博士、吴薇及硕博士生听取了报告。报告由史秋衡副院长主持。
全球化与区域化、国际化与本土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挑战,特别是大中华文化圈高等教育在跨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已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莫教授以海外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为起点,从八个方面分析了跨国高等教育的最新趋势,指出全球及亚洲跨国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跨国高等教育的诸多影响,特别是亚洲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跨国高等教育人口的强劲增长已经引起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很多变化,比如:高等教育基金和治理的明显变化、国家或公立高等教育重要性下降、私营部门运营的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增加、高等教育组织的“公司化”和“法人化”,特别阐述了全球和本土对高等教育的双重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以马来西亚的私立高校和英国的兰开斯特大学的双学位项目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认为,马来西亚的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是大批华人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引入了国际质量评估,而新加坡跨国高等教育的崛起,则跟新加坡政府的亚太教育枢纽战略有关,即是依托教育、经济和旅游三个部门联合推进跨国高等教育。教育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软实力(softpower),教育枢纽(Hubs of Education)是建构这种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东亚和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和南韩等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构建地区教育枢纽的战略,而中东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等国也出台了类似的规划,而这一切,都缘于各国对于人力资源的态度和对于教育市场的抉择。
莫家豪教授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的跨国高等教育的异同发展为分析案例,指出,新加坡跨国高等教育的推进主要是政府多部门的协同攻关,走高端路线,并设立诸如新加坡理工(Singapor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高等教育机构来吸引跨国留学生,并加强政府对跨国高等教育市场的监管,仅2007年,就有120多个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为超过120个国家的86000名学生提供服务,而马来西亚则是利用市场的力量大力吸引中东和中国的留学生,仅2007就有超过150个国家的47928名学生到马来西亚留学。总体而言,无论是马来西亚、新加坡还是香港地区等的跨国、跨境高等教育战略,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相对于大中华区而言,机遇更多,关键是大中华区要联合起来、团结起来,共同扩展儒家文化影响下的跨国高等教育。
最后,莫教授与我院张亚群教授、王洪才教授、赵叶珠副教授等就跨国高等教育中的民族倾斜政策、不同层级的教育枢纽的有效性和大中华教育区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指出大中华区跨国高等教育的崛起,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利用英语等国际语言推进东方文化的国际化,同时,我们自身更要做好东方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09级博士生 冯用军
|
|
|
|
上一条:史秋衡教授应邀参加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五周年院庆并作主题报告
下一条:范怡红教授应邀参加“全人教育专题研讨”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