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学术快讯

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听杨德广教授的学术报告有感

2010-10-27 张仕婧 点击:[]

在这个学术浮躁的年代,很难让人静下心来回味我们曾经读过了什么,听过了什么。我有时候也习惯性地去听著名的专家学者做报告,然后事后就忘得一干二净。一方面怪我自己没有认真聆听,没有调动自己的思维神经;另一方面也因为专家学者们或者过于高深的水平,或者离我们太远的领域,我有点可望而不可及,惧怕权威。在院里三年多,我一直试着去锻炼自己接受知识水平的能力与胆量。自上大学起到现在,我听过潘懋元先生、叶澜先生、章开沅先生、邓晓芒先生、刘道玉先生、秦晖先生、田正平先生等多位大家的精彩讲座,每位老师给我的感受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在于这些大家们做学问的精神与人格魅力让人敬佩,不同的地方在于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与研究方向。学术需要的就是让思想的火花在一起碰撞,作为学生,如果我们在学期间能多听几场大家的报告,相信一定收益颇丰。
今天有幸听到杨德广教授为我院师生所做的精彩报告,感触很深。杨老师是一位和蔼的老人,看他那慈祥的脸庞与可爱的微笑,就可以感受到他广博的人生阅历与丰富的内心世界。我感到此时坐在台上的不再是一个传统的权威教授,他不带有任何居高临下的气势,而更多的是平易近人。杨老师出生在旧中国,经历了文革与改革开放的双重变奏,从“苦难的少年、艰难的青年、磨难的中年、不幸的老年”一路走来,人生的苦与乐尽在其中。作为一名很纯粹的高教研究学者,他将学问贯穿于他的工作中与生活中。我想,一个进入古稀之年的老人依然对学术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乐观,这本身就证明了学术的魅力所在。
杨老师乐于与我们分享他为学问的一生。出生于苦难家庭的他,从小就怀有报国之心,在初二时他写道自己的理想是“做个优秀的飞行员,守卫着祖国的领空”,很纯朴的想法,但是却给了他无穷的学习动力。杨老师一直相信“笨鸟先飞能达林,成功就是不断努力”的结果,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不经过刻苦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杨老师自称是理科出身,对高等教育研究在一开始也是所知不多,后来得益于他参加高校的工作经历以及潘先生长期的指导。从当初一个普通地理系的学生成为如今中国高等教育学界的泰斗,这与他这么多年的辛勤思索是分不开的。一个人成功后的风光,必然付出了无数的汗水。
杨老师一直强调感恩,他说没有党和人民的关怀,没有学校的教育,他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所以他至始至终都在强调感恩。曾经的他生活很艰难,但通过学校的培养与自身的努力,他成功了。他一直没有忘记去回报社会、回报母校。所以现在他设立了“德广教育基金”,专门对母校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进行资助,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希望他们将来也用自己的行动与成绩来回报社会。特别是杨老师提到前不久他在华东师大设立的百万教育基金还有部分未到位时,他召集全家人一起出钱想办法的事情,令在场师生都十分感动。这样的一位怀有感恩之心的老师,难道不值得我们共同学习吗?
杨老师担任过大学校长的职务,上海师范大学在他主校的几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为如今上师大的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提出的一系列大学改革举措,尽管有的也招来非议和反对,甚至是上级领导的批评,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改革的理念,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并最终取得了成果与收效。他是大学校长,但他给自己约法十章,如“不要学校住房、不要专车接送、不公车私用”等,充分地证明了他严于律已的精神。我想,有这么好的大学校长,大学怎么可能不会往前更好地发展呢?
萨义德曾说过:“每位知识分子的职责就是宣扬,代表特定的看法、观念、意识形态,当然期望它们能在社会发挥作用。宣称只是为了他或她自己,为了纯粹的学问,抽象的科学而写作的知识分子,不但不能相信,而且一定不可以相信。”杨德广老师作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研究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既是一位理论专家,也是一位实践论者。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一直是潘先生强调的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我们不能只是埋首故纸堆,我们更要关心社会。
有人问杨老师为何总是乐观、精神饱满?我想他的回答可以让我们找到答案,那就是“要珍惜人生,让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多为社会、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
这就是大师的风采与魅力。
教育研究院2010级博士生 曾华

上一条:郑若玲教授赴澳门等地参加学术会议
下一条:张亚群教授、郑若玲教授、王璞老师赴渝参加第十二届教育史年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