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峰下,鸟语花香;白城海滨,浪涌波鸣。在这个春天里,厦门大学迎来了90华诞的喜庆日子。厦门大学《南强丛书•第五辑》的出版,为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增添了几分喜悦和光彩。
由潘懋元先生担任主编、兰州大学车如山副教授担任副主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正是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的贺礼《南强丛书•第五辑》中的一本。
该书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主要成果。该书凝结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心血与汗水、知识与智慧。尤其是课题负责人潘懋元先生在耄耋之年,仍然亲历亲为,以身作则,带领大家深入到教学实践一线,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学习,并为各地学校举办多次讲座,使得课题研究与各校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互为支撑,既解决了课题研究的调研困难,也解决了学校办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是该课题研究一个特点,也是一大亮点。
该书指出,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在承担本科教育的院校中,地方本科院校数量居多,在全国700多所大学中,除少数是研究型大学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办成应用型大学,而办好这些院校,对于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用型大学要始终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的任务,积极利用各种资源,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该书正是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理论出发,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应基本理论和模式,寻找具有普通指导意义和较强现实操作性的中观理论,为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该书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途径。难点在于弄清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影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大学教学如何适应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该书系有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其研究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既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又有较强的操作性,既不同于纯理论的逻辑分析,又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可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各高等学校在办学目标、办学思想、办学定位等方面提供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我国高校的趋同状况,对高等学校的分类办学、合理定位、特色办校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将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发挥一定的作用。
供稿人:周文虹
|
|
|
|
上一条:刘海峰教授出席东亚教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王洪才教授等应邀赴上海参加“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