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8日上午,郑若玲教授在院会议室做了一场主题为“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从”的报告。报告由史秋衡副院长主持,潘先生、杨广云副院长、范怡红教授、武毅英教授、陈兴德副教授、连进军助理教授、吴薇助理教授等几十位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郑若玲教授的报告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谈起,围绕着纲要提出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坚持科学、公平、自主、多元原则,她认为在自主招生的改革过程中应正确处理科学选人与维护公平、宏观管理与自我约束等关系。郑教授首先从自主招生的缘起与动机角度分析了我国在高考改革尤其是招生自主权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高考改革的目标应该不断扩大自主权,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统考为主、多元考选”。郑教授回顾了近十年来我国高考改革的问题与成就,认为扩大办学自主权应该是自主招生的实质和重心,政府应该给予高校相应的“招生自由裁量权”。接着,她又从阶层、地域与城乡、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自主招生的公平之痛,并从传统文化――“看不见的手”详细论述了在高考改革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作为“考试之乡”的中国,考试文化具有历史久、积淀深、影响巨等特点。中国古代在取士标准方面经历了世袭任官、荐选、察举、以及行卷、公荐、通榜等阶段,取士的标准逐渐从主观走向客观,但荐选与考选孰优孰劣却难有定论。郑若玲教授认为这其实就是“人对人”与“人对文”博弈的过程。同时,郑教授还客观的分析了最近颇受争议的高校招生联盟问题,认为在招生联考的过程中,竞争不是问题,怎样竞争才是问题。最后,郑教授还针对我国当前的高考制度改革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郑若玲教授的报告不仅全面客观地分析了我国自主招生改革的现状和问题,而且还为未来高考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也为在座师生提供了一顿丰盛的高考改革盛宴。提问讨论阶段,陈小伟博士生提出了如何保证综合评价的公平性和如何客观地看待考试分数的问题。来自台湾的唐嘉彦博士生也为大家生动地描述了台湾考试改革的有关现状。最后,潘先生对报告作了精要的总结,并认为我国高考应该倡导多元考试和套餐式考试制度。
(陈斌供稿)
|
|
|
|
上一条:王洪才教授等应邀赴上海参加“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范怡红教授应邀为江西省高校中层干部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报告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