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2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第14届学术年会在天津大学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为:1、创“双一流”背景下中国现代大学治理的历史考察;2、“互联网+”时代的校史工作与研究。来自全国各高校校史馆的馆长、各高校研究校史的教授及教师和研究生300多人参加了本次年会。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刘海峰院长、张亚群教授和博士生魏红心、硕士生张旭雯参加了本次年会。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致辞指出,学校发展史,学科发展史,人物成长史非常重要,可以揭示高等教育机构发展中的一些客观规律。天津大学校长助理张力新致欢迎辞。会议举行了《中国大学校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新书首发式。该书由刘海峰教授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66万多字,收录2014年在厦门大学举行的第13届校史分会学术年会(由我校档案馆承办)优秀论文共60余篇,是近年来全国校史研究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总汇。会议表彰了34项2014年至2016年间涌现出来的全国优秀校史论著。张亚群教授论文《教育史研究的文化视角》、石慧霞老师专著《萨本栋传》均荣获一等奖。其中,张亚群教授论文《教育史研究的文化视角》并荣获第九次高等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在开幕式后的大会专家报告阶段,刘海峰教授做了一个小时的主旨报告《高等教育史与大学校史研究的互动》。刘院长指出,越著名的大学越重视校史的编写与研究,高等教育史与大学校史研究的关系密切,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关系,两者有重叠部分,但也有一定的分野。高等教育史与大学校史研究是相互促进、互动共荣的关系。校史馆是大学的窗口,是最全面展示大学历史与成就、大学精神与风貌的场所。张亚群教授做了《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启示》的大会报告,强调指出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的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为补充,在培育健全人格、共同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进大学通识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习国外的通识教育理论,也要继承自身的通识教育传统,包括中国古代的教育精华。
与会代表围绕“十三五”期间大学校史工作规划、校史研究的区域性合作机制建设、校史与大学文化的内涵建设等议题展开工作研讨,相关论文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深度交流与广泛探讨,促进了校史研究工作的发展,取得良好效果。
(魏红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