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情况一览表 |
姓名 |
获奖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奖 励 名 称 |
奖励等级 |
奖励时间 |
颁奖单位 |
潘懋元、王伟廉、刘海峰、杨广云、林金辉 |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 |
教学实践 |
第四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1 |
国家级 |
潘懋元、刘海峰、谢作栩、史秋衡、杨广云 |
学术沙龙:情理交融中的人才培养实践 |
教学实践 |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9 |
国家级 |
潘懋元、王伟廉、刘海峰、杨广云、林金辉 |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培人才养与教学改革研究 |
教学实践 |
第四届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
特等奖 |
2001 |
福建省 |
刘海峰 |
科举学导论 |
专著 |
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9.9 |
国家级 |
潘懋元 |
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 |
专著 |
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1998.12 |
国家级 |
潘懋元 |
潘懋元论高等教育 |
专著 |
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3.7 |
国家级 |
潘懋元 |
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 |
专著 |
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6.12 |
国家级 |
邬大光、林莉、 李国强 |
中国高校贷款:问题与对策 |
研究报告 |
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9.9 |
国家级 |
王伟廉 |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划分与授权问题探讨 |
论文 |
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3.7 |
国家级 |
潘懋元等 |
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演变的历程——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 |
论文 |
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9.9 |
国家级 |
潘懋元 |
《高等教育学》、《市场经济的冲击与高等教育的抉择》、《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等 |
专著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奖 |
突出贡献奖 |
2012.7 |
教育部 |
刘海峰、田建荣、张亚群、郑若玲 |
中国考试发展史 |
专著 |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6.1 |
教育部 |
刘海峰,李兵 |
中国科举史 |
专著 |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11.9 |
教育部 |
王伟廉 |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
专著 |
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1999.9 |
教育部 |
刘海峰 |
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 |
专著 |
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1999.9 |
教育部 |
林金辉 |
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与教育 |
专著 |
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1999.9 |
教育部 |
邬大光、李国强 |
我国高校贷款的效益分析与价值评估 |
研究报告 |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11.9 |
教育部 |
史秋衡,吴雪 |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 |
论文 |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11.9 |
教育部 |
林金辉,刘志平 |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 |
专著 |
全国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11.9 |
教育部 |
陈武元 |
从补充教育走向选择教育: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
论文 |
全国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11.9 |
教育部 |
邬大光 |
经验与我国的道路选择 |
论文 |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6.1 |
教育部 |
林金辉 |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及其走向 |
论文 |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6.1 |
教育部 |
刘海峰等 |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
著作 |
吴玉章研究基金会社科成果奖 |
一等奖 |
2012.10 |
吴玉章基金委员会 |
潘懋元 |
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期 |
专著 |
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荣誉奖 |
2009.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王伟廉 |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
专著 |
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1998.9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潘懋元 |
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 |
论文 |
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0.12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刘海峰、田建荣、张亚群、郑若玲 |
中国考试发展史 |
专著 |
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3.9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谢作栩 |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 |
专著 |
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3.9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刘海峰等 |
科举制与“科举学” |
专著 |
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5.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刘海峰 |
科举学导论 |
专著 |
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7.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刘海峰 |
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 |
专著 |
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9.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邬大光等 |
中国高校贷款:问题与对策 |
研究报告 |
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9.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刘海峰等 |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
专著 |
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11.12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刘海峰 |
福建教育史 |
专著 |
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1998.9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李泽彧、武毅英 |
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 |
专著 |
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1998.9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刘海峰 |
“科举学”---21世纪的显学 |
论文 |
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0.12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王伟廉 |
教育研究中的“中介”问题探讨—兼谈课程编制的中介作用 |
论文 |
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0.12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谢作栩 |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两大趋势:国营化与民营化 |
论文 |
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0.12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王伟廉 |
高等教育学 |
编著 |
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3.9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邬大光 |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与政府的责任 |
论文 |
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3.9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史秋衡 |
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研究 |
专著 |
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3.9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邬大光 |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系列论文3篇) |
论文 |
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5.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陈武元译 |
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 |
专著 |
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7.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王洪才 |
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 |
论文 |
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7.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陈武元 |
从补充教育走向选择教育: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
论文 |
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9.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武毅英 |
高等教育经济学导论 |
专著 |
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9.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王洪才 |
人种学:教育研究的一种根本方法 |
论文 |
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9.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邬大光 |
我国民办教育的特殊性与基本特征 |
论文 |
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9.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郑若玲 |
科举、高考与社会之关系研究 |
专著 |
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9.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史秋衡,吴雪 |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 |
论文 |
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11.12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张亚群 |
科举制下通识教育传统的演变及其启示 |
论文 |
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11.12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史秋衡 |
企业家与高等教育 |
专著 |
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1998.9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邬大光等 |
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研究 |
专著 |
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0.12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武毅英 |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理论思考 |
论文 |
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0.12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李泽彧 |
不变与应变及其如何变—我国高等教育思想若干问题 |
论文 |
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0.12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陈武元 |
日本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论文 |
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0.12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史秋衡 |
大学排名中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定量评价的问题与对策 |
论文 |
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0.12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李泽彧 |
高等学校与政府关系的两个问题 |
论文 |
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3.9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武毅英 |
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的就业问题 |
论文 |
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3.9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张亚群 |
科举学的文化视角 |
论文 |
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3.9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林金辉 |
研究硕士生创造性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论文 |
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3.9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郑若玲 |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 |
论文 |
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3.9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王洪才 |
大众高等教育论 |
专著 |
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李泽彧等 |
关于我国大学排行评价的几点质疑 |
论文 |
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陈武元 |
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学说与制度类型论 |
译文 |
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林金辉 |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及其走向 |
论文 |
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范怡红 |
从整合世界观到全人教育——理论与实践 |
专著 |
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李泽彧等 |
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研究 |
专著 |
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7.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邬大光 |
大学理想与理念断想 |
系列论文 |
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7.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史秋衡等 |
我国民办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专著 |
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7.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张亚群 |
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 |
专著 |
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7.1 |
1福建省人民政府 |
林金辉等 |
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 |
论文 |
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9.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覃红霞等 |
SSCI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之反思 |
论文 |
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9.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赵叶珠 |
美日中三国女子高等教育比较 |
专著 |
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9.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郑若玲 |
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从 |
论文 |
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11.12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陈兴德,潘懋元,王翠娥,宋钰劼 |
“依附发展”与“借鉴-超越”——高等教育两种发展道路的比较研究 |
论文 |
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11.12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郑若玲 |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 |
论文 |
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佳作奖 |
2003.9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张 彤 |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
专著 |
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佳作奖 |
2005.1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邬大光 |
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研究 |
专著 |
厦门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0.6 |
厦门市政府 |
刘海峰 |
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
论文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谢作栩 |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 |
专著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王伟廉 |
高等教育学 |
专著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李泽彧 |
高等学校与政府关系的两个问题 |
论文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潘懋元 |
中国高等教育百年 |
编著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刘海峰 |
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 |
专著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谢作栩 |
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规定性探析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史秋衡 |
高等学校产权分析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李泽彧等 |
我国高等教育直面入世大考的五大问题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米 红等 |
人口因素与未来20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的实证分析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刘海峰 |
科举学导论 |
专著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邬大光 |
危机与转机:WTO视野中的中国高等教育 |
专著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王洪才 |
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 |
论文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史秋衡 |
转变政府调控方式 优化高校分层分类 |
论文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武毅英 |
知识经济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挑战 |
论文 |
厦门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0.6 |
厦门市政府 |
郑若玲 |
科举启示录—考试与教育的关系 |
论文 |
厦门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0.6 |
厦门市政府 |
刘海峰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比较研究 |
专著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武毅英 |
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
论文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张亚群 |
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
论文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郑若玲 |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 |
论文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郑若玲 |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 |
论文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潘懋元 |
传承与变革 |
编著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史秋衡 |
论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策略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林金辉 |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及其走向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王洪才 |
大众高等教育论 |
专著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王洪才 |
学习型社会与教育转变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武毅英 |
明晰产权是促进高教投资体制改革的关键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张亚群 |
清末奖励科名考试的实施与变革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郑若玲 |
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张 彤 |
当前高等教育政策调态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史秋衡 |
我国民办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专著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李泽彧、姚加惠 |
我国高校新校区办学定位的意义与类型 |
论文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林金辉 |
高校创造教育目标体系及其分层细化 |
论文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武毅英 |
经济增长、高教发展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 |
论文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郑若玲 |
高考改革必须凸现公平 |
论文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覃红霞 |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法制化研究 |
论文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米 红 |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选择与仿真研究 |
论文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史秋衡 |
香港、内地公开进修模式比较研究 |
论文 |
厦门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0.6 |
厦门市政府 |
李泽彧 |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实施之我见 |
论文 |
厦门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0.6 |
厦门市政府 |
陈武元 |
日本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的政策 |
论文 |
厦门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0.6 |
厦门市政府 |
赵叶珠 |
妇女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
论文 |
厦门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0.6 |
厦门市政府 |
史秋衡 |
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研究 |
专著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李泽彧、史秋衡 |
港澳台高等教育法规与政策研究 |
专著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黄建如 |
对中日韩高校招生制度的比较思考 |
论文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黄建如 |
20世纪东南亚高等教育回顾 |
论文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武毅英 |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联系与其形式 |
论文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张 彤 |
论联合办学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关系 |
论文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米红等 |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影响因素的模式识别与实证研究 |
专著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邬大光 |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 |
专著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李泽彧 |
简论中、美多校区大学形成过程的特点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武毅英 |
我国高教投资体制改变的模式探讨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郑若玲 |
高考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林金辉 |
高等学校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赵叶珠 |
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百年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赵叶珠 |
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背景、进程与意义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张亚群 |
清末奖励科名考试的实施与变革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张亚群 |
理性认识高考负面影响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乔连全 |
信息与通讯技术对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影响 |
论文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李泽彧 |
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研究 |
专著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武毅英 |
高校收费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负面影响及反思 |
论文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张亚群 |
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 |
专著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陈武元 |
研究型大学办高职的反思 |
论文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郑若玲 |
科举考试的功能与科举社会的形成 |
论文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陈兴德 |
高校学术评价标准与管理文化反思 |
论文 |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7.11 |
厦门市政府 |
林金辉 |
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与教育 |
论文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荣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王伟廉 |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划分与授权问题研究 |
论文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荣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武毅英 |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理论思考 |
论文 |
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荣誉奖 |
2003.1 |
厦门市政府 |
史秋衡 |
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研究 |
专著 |
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荣誉奖 |
2005.8 |
厦门市政府 |
史秋衡等 |
诚信:解决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一个新视角 |
论文 |
福建省第四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5.6 |
福建省教育厅 |
林金辉 |
高校创造性教育的目标体系及其分层细化 |
论文 |
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一等奖 |
2009.1 |
福建省教育厅 |
王洪才 |
大众高等教育论 |
专著 |
福建省第四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5.6 |
福建省教育厅 |
林金辉 |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
论文 |
福建省第四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5.6 |
福建省教育厅 |
张亚群 |
清末奖励科名考试的实施与变革 |
论文 |
福建省第四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6 |
福建省教育厅 |
武毅英 |
困惑与出路——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 |
论文 |
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9.1 |
福建省教育厅 |
张亚群 |
人才选拔制度的历史转折:高考恢复三十年省思 |
论文 |
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9.1 |
福建省教育厅 |
郑若玲 |
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
论文 |
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9.1 |
福建省教育厅 |
郑若玲 |
高考竞争与科目改革 |
论文 |
福建省第四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6 |
福建省教育厅 |
刘金桂、史秋衡 |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
专著 |
福建省第四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6 |
福建省教育厅 |
张彤 |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
专著 |
福建省第四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6 |
福建省教育厅 |
张彤 |
中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与自组织 |
论文 |
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9.1 |
福建省教育厅 |
赵叶珠 |
社会维度: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行动路线 |
论文 |
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9.1 |
福建省教育厅 |
陈兴德 |
高校学术评价标准与管理文化反想——论CSSCI与现行科研人事考核机制的结合 |
论文 |
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9.1 |
福建省教育厅 |
覃红霞 |
SSCI与高校人文社科科学学术研究评价之反思 |
论文 |
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9.1 |
福建省教育厅 |
徐萍 |
独立学院的制度安排审视——制度伦理学的视角 |
论文 |
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9.1 |
福建省教育厅 |
武毅英 |
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
论文 |
福建省第四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优秀奖 |
2005.6 |
福建省教育厅 |
赵叶珠 |
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
论文 |
福建省第四届优秀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 |
优秀奖 |
2005.6 |
福建省教育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