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地主要学科研究方向进展情况
(一)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一: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运行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王伟廉教授。
从2000年开始,本方向着重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研究》进行了研究。现课题已完成,已进入结题程序阶段。课题负责人正通过学校社科管理部门与教育部社科管理咨询中心联系具体事项。
(二)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二:高等教育体制研究,课题负责人邬大光教授
本课题研究已经进入了结题阶段。在高等教育体制研究总报告中,已形成了以第一篇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第二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第三篇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研究成果。
其中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的相互制约关系角度和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路径分析入手,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原有路径的偏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合理路径及未来的出路。
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报告从分析高等教育理念入手。提出高等教育体制是高等教育理念的选择性表达,高等教育制度安排和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对高等教育理念进行“配套”整理,教育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育改革有时会需要教育理念的整体调适或“重塑”等重要观点。并从非营利部门的视界中观察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讨了大学中介组织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制度适应性。
报告认为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是核心。指出任何资源的联合实质上是其权利的联合。大学是教育资源的联合体,但从深层次看,它是教育资源主体的联合,也是一种权利间的合作。因此,大学制度包括大学产权制度,是制度化了的产权结构。正是如此,大学产权制度必定是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制度视角上看,大学即一系列制度和规则的总和,是关于教育资源主体权利、义务和责任如何配置的制度。大学产权制度是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
(三)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潘懋元教授。
课题研究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目前该课题也已进入了结题环节。课题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
邬大光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陈厚丰著:《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刘金桂、史秋衡等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在本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发表学术论文和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30余篇,研究内容涉及比较研究、发展形态、高等学校分类、现代大学理念、现代大学制度、巨型大学、新型管理体制、扩招得失、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大学城、公平与效率、产权制度、新型高职教育结构、学习型社会、网络教育等相关的理论与政策问题等。
课题按计划正常进行,基本达到课题结题要求,在今年内写出结题报告。2、编写专著《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年内出版。撰写简明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四)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四:高等教育考试研究,课题负责人刘海峰教授。
课题顺利进行之中。课题已取得的研究结论有:高考改革历来是整个教育界甚至全社会关注的一个敏感而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考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对基础教育则具有导向功能。因此,它是教育学研究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节点。
高考改革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作为一个高度甚至是过度重视教育的大国,且处在一个十分讲究人情、关系与面子的社会,中国的高考改革首先还是应该考虑公平性。国外尤其是美国行得通的制度和办法,如申请入学、注重推荐信等,在中国不一定可行。不全面考虑文化国情全盘移植外国的大学入学制度,可能会因水土不服而难以为继。
应兼顾理想与现实。理想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能够全面考核学生的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是使所有的高校挑选最合适的生源,使所有的学生选择最合适的高校,体现双向选择原则的制度。但考虑现实中国的国情,不可能很快建立理想的招生考试制度。在社会风气不太好的情况下,能够排除人为因素干扰的统一考试还将是招考制度的主体。应从现实出发,追求理想。教育决策要和文化背景相结合,大学招考改革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制约,才能使改革不致引发更大的社会和教育问题。
采取渐进的改革方式。高考制度的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对影响重大的高考制度而言,渐进的改革比激进的改革要更可行。要在全面研究和长期规划情况下慎重的渐进地推行。由于高考改革相当敏感且影响重大,一方面,决策者应有“因时制宜”的强烈的改革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保持循序渐进的平稳心态,对其中任何一项改革,都应进行充分论证和小范围试点,证明可行后方可全面铺开。
高考改革中有许多两难问题。如考测能力和公平客观的矛盾、灵活多样与简便易行的矛盾、扩大自主与公平选材的矛盾、考出特色与经济高效的矛盾等等。高考改革应有全局观,以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改革方案设想。设想中的两次高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分成大学统考和专科统考两次高考。第二种含义是指在全国统一高考测评之后,然后各高校再进行一次单独招考,或选择部分科目考试,将统考成绩与单考成绩结合起来进行录取。有点类似现在日本两次考试。当然,采用此种招考模式也有一定的条件,只有在交通较为便捷、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先行试点,在不至使家境清寒的边远地区考生无法与考的情况下,才能推行此制。先由个别省份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
这些观点引起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考试中心、以及各省市的考试管理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如学生司长林蕙青在谈高考改革问题时曾多次引用课题负责人的论文观点,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将刘海峰教授5篇以上论文印发给全院人员参考,对高考改革实际工作起到了参考作用。
课题最终成果《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研究》一书(含改革方案设想)正在撰写,预计2005年完成,将按计划结题。
以本课题为基础,课题负责人作为首席专家于2003年12月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为国家的高考改革决策提供切实科学的理论依据。
(五)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五: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课题负责人李泽�教授。
本课题正在按计划进行。完成阶段性成果有:
1、2004年下半年完成相关研究报告三份(已报送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决策科学化研究 》
《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和组织模式研究---历史与比较》
《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和组织模式研究---理论与实践》。
共计23万字。
2、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如下(共计10篇):
A:“中国大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回顾、成就与问题”---《台海两岸私立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淡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正式出版。
B:“美、日、英三国巨型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及特征”---《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约稿)。
C:“论我国高校新校区办学的六大问题”---兰州大学《高等理科教育》(用稿通知)。
D:《浅析国外巨型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的特征》投《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尚未拿到书。
E:“试论我国高校新校区办学定位的意义与类型”---复旦大学投稿《教育发展研究》。
F:“美得法日四国高校内部决策科学化比较”---课题组成员林培锦投稿《比较教育》。
G:“也谈〈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突破和促进作用”---西北政法学院《政法教育研究》,2004(1) ,课题组成员李斌琴。
H:“西南联大学生管理的特点及启示”---《航海教育研究》2004(4),课题组成员黄伟达。
I:“现代大学科层管理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改造”,课题组成员姚加惠待投。
J:“浅谈现代大学管理民主化与科层化的冲突与协调”,课题组成员姚加惠待投。
3、正在进行并完成部分章节的专著(计划今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科学与民主:我国大学内部管理的多视角研究》(暂名)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课题组
第一章 绪论 (李泽�教授负责)
第二章 定义的视角:现代管理及大学内部管理的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朱仁显教授、李国强硕士负责)
第三章 国际的视角:世界一流大学内部管理科学化与民主化 (龚放教授负责)
第四章 规范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应有之义 (李斌琴硕士负责)
第五章 决策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重要问题 (林培锦老师负责)
第六章 学术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核心问题 (周川教授负责)
第七章 教师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一种新举措 (刘士民硕士负责)
第八章 职员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一种新制度 (罗艳华硕士负责)
第九章 学生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一种新模式 (黄伟达硕士负责)
第十章 “巨型大学”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一种新现象[上](姚加惠博士负责)
第十一章 “巨型大学”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一种新现象[下] (朱景坤负责)
第十二章 思考与展望 (李泽�教授负责)
(六)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六: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负责人谢作栩教授。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与变革》研究项目于2002年12月26日获得批准立项。虽然遇到“非典”时期,但课题组成员仍通过电话、国际互联网开展资料查阅和收集工作,并于2003年5月13日,补开了课题研究的开题会,集中讨论了课题《申请书》和专家对课题《申请书》的评审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分工,按计划开展各项的研究。
第一部分:国内外关于“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研究思想与理论。本研究课题组已收集国外有关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英文文献百多部、篇。其中包括相关国际组织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韩国、欧盟等国及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应对知识经济的政策性研究文献。完成2万字左右的初稿,公开发表了一篇论文:《科技革命与大学课程变革――兼论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课程改革》,待发论文:《知识经济冲击下的现代大学精神演化》 。第二部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地位的研究(完成2万字初稿)。第三部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职能演变的研究(2004年6月完成全部初稿,已发表2篇论文)。第四部分:国外高等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政策与改革实践的案例研究。第五部分:中国高等教育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现实基础分析1)检索了大量的文献资料;2)完成了初稿。3)完成4篇论文待发表。第六部分:知识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若干问题研究。此部分已发表了3篇相关论文。 按计划2004年12月完成本课题的全部研究内容,2005年上半年修改、论证。
二、研究人员下半年主要CSSCI论文等成果
1、潘懋元等:《高等教育理论呼唤高等教育史研究》,《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2、潘懋元:《20年的实践与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论文集序》,《江苏高教》2004年4期
3、刘海峰等:《论西部地区的“高考移民”问题》,《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4、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教育研究》2004年9期
5、谢作栩等:《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宏观调控模型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6期
6、史秋衡等:“大陆民办高校的分类与评估”,收入《台海两岸私立高等教育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淡江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评鉴中心出版,2004年10月28日,ISBN986-7385-05-5
7 李泽�:“中国大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回顾、成就与问题”---《台海两岸私立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淡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正式出版
三、其它成果
1、史秋衡教授2004年11月获福建省第三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名奖,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人事厅、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颁发。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5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