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efings

Contact Us

Address: No. 422 South Siming Road, Siming District, Xiamen, Fujian

Email: xmdxgjzx@xmu.edu.cn

Phone: 0592-2187552

Fax: 0592-2189065

Briefings

Home >> Briefings >> Content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第二期工作简报(总第三十期)

2016-04-11 张仕婧 Clicks:[]

  高教研究中心举办“大学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2008年5月17日-18日,“大学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厦门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作为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年度学术会议,由中心与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

  本次会议是研究中心和研究院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特别高的一次学术盛会。来自英、俄、日、美等9个国家以及中国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400余位高等教育专家学者与记者编辑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校长等学界人士,还有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高教中心主任Ronald Barnett教授、东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金子元久教授、莱顿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Nico Verloop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斌贤教授、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单文经教授等著名的教育学院院长;同时还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多家学术刊物负责人等。海内外学界名流共同回溯高等教育学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就大学教育质量的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形成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质量问题尤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大学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仅第一分主题大学教育质量与高校分类发展理论研究就采纳国内外学者的学术论文70篇。其中,既有哲学层面的深刻反思,也有实践前沿的最新进展,研究成果丰硕。

  其中,英国伦敦大学高教中心主任Ronald Barnett教授作了题为《转型时代的质量》的主题发言,他提出的以质量增强(quality enhancement )替代质量保障的学术观点引起了与会者极大的兴趣。Barnett教授认为,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处在一个转型的时代,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质量保障体系以适应这个转变。但质量保障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它过于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去,将人们限制在习惯性的优劣划分上,无法适应迅速变动的高等教育未来。而质量增强关注无限发展的未来,具有引导教师对课程的目标进行批判性地审视,促使教师个体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教学,促进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等方面的优点,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质量增强也存在实践上的困扰:过于复杂,其开放性和无止境的激进特性对政府机构,大学,课程团队和教师,甚至对学生个人都意味着更大的挑战。东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金子元久教授对高等教育质量理论进行了解析,指出全球化、国际竞争、提高效率、加强控制等因素改变了传统基于教学自由的洪堡大学理念等。

  理论研究要密切结合实践发展,作为大学质量这样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研究命题,更需要时刻关注高教实践发展的脉搏。本次会议在对基本理论深入探讨的同时,在关注教育实践发展方面也收获颇丰。来自国内外上百个高教机构的代表分别就本国或本校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论文涉及到了英国、俄罗斯、荷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印度、韩国、芬兰、纳米比亚等国的高教质量发展以及战略变革,同时,还有关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质量保障新做法的介绍。国内方面,与会者广泛探讨了各类院校的规模、结构、体制等方面与质量的关系,题材多样,囊括了我国各类高教机构的质量发展问题,不仅有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质量调查分析报告,还有深入到某个专业内部的质量调查分析。

  其中,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的著名学者Nyna Fedorovna Talyzina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俄罗斯学术界几十年来在完善布鲁姆目标分类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教学活动理论”,并就高等学校课程的各个环节如何应用教学活动理论改善教育质量作了生动的介绍。荷兰莱顿大学教育学院院长Nico Verloop教授就荷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作了专题报告,介绍了当前荷兰高教质量保障的组织NVAO的使命、活动内容、评估程序等。他认为,NVAO修改后的认证框架积极作用明显,但也存在官僚主义的问题。 挪威奥斯陆大学的Arild Tjeldvoll教授介绍了芬兰高等教育应对全球化的情况,深入分析了芬兰当前高教改革的背景、动因、进程,并从组织内涵上研究当前芬兰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芬兰大学的改革前景。来自台湾淡江大学的杨莹教授介绍了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特别就台湾高等教育评鉴制度的建构与沿革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并分析了台湾目前实施的大学系所评鉴制度。

  会议还回溯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历程,反思当前高教学科研究的问题,同时展望高教研究的发展趋势。潘懋元教授在《三十年回顾与感悟》的报告中对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三十年发展历程做出总结,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也经历了从学科初创到规模壮大、水平提高的发展过程。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非常活跃的二级学科,学科建设和研究工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与国际学术同行进行交流、对话、合作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学科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次会议还有不少其他关于中国高教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

  近70位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大会报告与专题报告,使与会者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内涵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重新认识外部保障与内部管理的关系,同时也了解到世界上如日本、俄国、英国、芬兰等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在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三十周年之际,本次会议也对我国高教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理论的反思,为未来研究的规范和深入提供了理论支持,是一场非常成功圆满的学术盛会。

  二、基地主要学科研究方向进展情况

  2000年基地建立以来确定实施的各项重大课题研究项目中,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运行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王伟廉教授);高等教育体制研究(课题负责人邬大光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潘懋元教授),高校创新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林金辉教授),三项课题已圆满完成。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负责人谢作栩教授),高等教育考试研究(课题负责人刘海峰教授),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课题负责人李泽�教授),已进入结题程序中。其它在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如下: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课题负责人史秋衡教授

  课题组成员于2008年上半年又发表了下述两篇CSSCI论文,获1次副省级奖,课题已进入结题报告撰写阶段。课题组近期成果包括:史秋衡、陈萦:“美国高等教育供给模式与教育质量的关系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冯典:“价值视野中的学术性与职业性关系演进研究――兼论变革中的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史秋衡、冯典:“转变政府调控方式 优化高校分层分类”,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一等奖,厦门市政府(副省级奖),2008年1月。

  (二)高等教育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课题负责人王洪才教授

  基地重大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自2006年5月被正式批准立项后即开展了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研究。首先是收集了大量的有关美国、日本、韩国、台湾、英国等主要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材料以及它们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方面的经验,开始与中国相结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深入研究: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的作用及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影响;中国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变革。目前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三)构建高校“全人”教育体系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研究,课题负责人谢安邦教授

  课题计划和经费已下达。目前课题工作进展顺利。课题从21世纪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入手,研究如何在高校开展“全人”教育,培养认同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问题。目前政府倡导在高校中积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工作,课题研究具体化这一方针政策,结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国策探索新型教育体系。课题负责人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拟对国内各类型层次的高等学校进行研究,加强研究的针对性。

  课题组形成了若干研究成果,同时已召开了以高校全人教育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通过与国内学术同行的广泛交流,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践上推动了国内全人教育理念。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研究,课题负责人武毅英教授

  本课题已对部分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同时对部分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完成并发表了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组目前已完成前期的调研工作,并完成其中的两个子课题:其一是“高校毕业生行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约8万字),其二是“部委属院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约8万字)。已完成的部分从两个维度即毕业生行业流向、毕业生区域流向观察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通过调查分析揭示一些流动规律,发现流动中的问题。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将各种观察维度结合起来,整体地研究高校毕业生的流动规律,揭示影响人力资源配置的关键因素,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最终期望通过研究对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五)民办高校产权、兼并、倒闭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邬大光教授

  课题进展顺利。课题负责人长期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对民办高校产权和进退机制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近期通过调查研究,对各种符合中国实际的产权实现方式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对民办高校在当前开放竞争的新背景下,如何避免经营中的负面影响包括兼并和倒闭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发表了多篇相关的研究论文。

  课题组将在进一步深入民办学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展开理论研究和策略研究。尤其是近期如日本等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遇到了办学困难,生源不足,部分学校甚至也面临倒闭的问题,课题研究拟紧贴全球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广泛借鉴吸收国外管理、办学经验,寻找教育市场竞争激烈阶段民办高校发展和规避风险的策略。

  (六)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课题负责人张亚群教授

  课题组拟以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从传统高等教育资源转化、中外文化教育交流、高等教育机构变迁、课程变革、人才转型等多重维度,全面考察和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动力、过程、特征和影响,深入探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制约因素、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本研究对于全面、深入认识高等教育近代化的一般规律和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特殊规律,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课题组研究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实证性和综合性,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晚清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原始史料的发掘、搜集和整理、分析;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口述史与访谈法、教育统计学、比较高等教育、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问题做多层面的深入探析,以取得新的重要研究成果。

  (七)中国与欧洲大学教师发展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比较研究,课题负责人范怡红教授

  目前课题组拟订了理论研究计划和调研计划。理论研究包括了几个重要的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和欧洲高校教师发展的比较研究;第二部分是国际化、信息化、教育和学习终身化与欧洲高校教师发展;第三部分是知识社会、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欧洲高校教师发展;第四部分是欧洲高校教师发展体系、体制与机制创新;第五部分是中国高校教师发展体系建设现实基础分析;第六部分是中国高校教师发展体制和机制创新与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课题组已开始通过国外访问交流研究分析欧洲的案例。

  三、国际和境外学术交流活动

  1.2008年3月29日,杨广云副教授在莫斯科参加“俄中高等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

  2.2008年4月20至5月10日,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孙开键教授访问中心并作学术报告。

  3.2008年5月19日,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Ronald Barnett教授到研究中心做学术报告。

  4.2008年5月23至25日,刘海峰教授到台湾参加通识教育研讨会。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8年9月10日

Previous: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第二期工作简报(总第十八期)
Next: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第一期工作简报(总第十七期)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