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访学侧记
四川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张志军
2006年5月15日至5月19日,我们四川大学2004级高等教育学专业的七位硕士研究生到厦门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学活动。此次访学活动得到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热情支持和接待,通过这次学习也使我们受益匪浅。
作为访学的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够来到高等教育学科的发祥地之一的厦门大学,特别是能够见到学科主要创始人潘懋元先生,我们感到十分荣幸。通过体验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学和其他学术活动,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通过20多年的积淀而形成的优良办学传统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了解到了本学科的前沿学术研究动态。与高等教育学强势学科的厦门大学相比较,我们也找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我们学生本科阶段都非教育学专业出身,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们的硬件条件和厦门大学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也缺少了解最新学科前沿动态的机会,这只有通过尽可能多地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不断得到加强和改善。
在厦门大学访学我们的具体感受很多:
由于学院有固定的活动地点和教室,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对于每一个在此求学的研究生来说,就像他们的家,导师就像家长,在那里师生之间随时随地可以沟通交流,这样增强了学院和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学生们也可以有条件定期组织一些学术活动。此外,厦门大学有一批专职的教师和在学术上已有相当造诣的导师,“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一个学科,只有大师云集,才能占领学术研究的制高点,并不断引领学科向学术前沿方向发展。
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学术沙龙中,学生能够旗帜鲜明地反对导师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由于每个同学研究方向以及学科背景不同,在针锋相对的辩驳和讨论中,其他同学包括导师都能够得到相互启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术思想的火花得以不断产生碰撞,从而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并不断得到锻炼。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成立有高等教育学专业资料室,订阅了很多的学术期刊和图书资料,包括一些外文期刊和图书,这对丰富同学们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专人管理和学生值班制度,方便了学科点研究生和老师随时查阅资料。此外,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多年的历史资料也十分齐全,包括历年毕业生的学位论文、各种学术交流记录和资料都能够方便查阅到。
此次访学对于我们川大首届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来说,的确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访问知名学者和学术机构,能够汲取各方面的营养,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也相信川大的高等教育学科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兄弟院校的帮助下,也一定会得到蓬勃发展并不断走向成熟。
通过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生会的硕士研究生交流,了解到他们也希望能够走出校园,通过到不同的高校访学,扩展自己的视野并了解不同院校发展的情况,在这点上两校的研究生达成了共识,大家希望两校学生之间能够有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希望建立学术访问制度,加强本学科学术互访活动。虽然厦门大学之行是短暂的,但美丽的厦大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蔼博学的老师、热情负责的研究生会干部,都给我们每一位参与访学的川大学子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附1:访学的具体安排如下:
时 间 具 体 内 容
周一(5月15日) 下午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杨广元副院长为我们介绍了学院20多年的发展概况,并向我们赠送了教研资料和书籍并合影留念,之后,杨广元老师及研究生会主席吕春座等同学与我们共进晚餐。
周二(5月16日) 与厦大2005级硕士生一起听武英毅老师主讲的《高等教育经济学》课程,并参与关于“高等学校捐赠与基金”为主题的课堂讨论。
晚上与教育研究院研究生会学生干部一起联谊活动。
周三(5月17日) 厦门大学博士生刘小强、周国平引领我们参观厦门大学图书馆、教育研究院图书资料室,同学们借阅了部分书籍、资料。
周四(5月18日) 上午受台风“珍珠”影响,厦门大学停课。
晚上参加邬大光教授以“高等教育产业化”为主题的学术沙龙。
周五(5月19日) 参加厦大院长论坛,聆听潘懋元教授所作《敢为天下先》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后与潘先生合影留念。
周六(5月20日) 参观集美大学。
附2:参加访学的川大研究生名单如下:
李发均、孟黎、张志军、李俊霞、古春汐、谢沁岑、张黎俐
2006年5月26日
|
|
|
|
Previous:台湾中州技术学院柴御清副校长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Next:杨广云老师举办“考试”沙龙
【Cl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