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Address: No. 422 South Siming Road, Siming District, Xiamen, Fujian

Email: xmdxgjzx@xmu.edu.cn

Phone: 0592-2187552

Fax: 0592-2189065

Academic News

Home >> News&Events >> Academic News >> Content

我院成功开设首次“国际高等教育”博士生课程班

2006-11-16 张仕婧 Clicks:[]

我院成功开设首次“国际高等教育”博士生课程班

为拓展我院研究生的国际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我院与挪威科技大学教师教育系合作,于2006年10月21日至25日在厦门大学联合举办了“国际高等教育”博士生课程班。这一课程邀请到了来自美国、英国、荷兰、芬兰、挪威和中国的11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前来授课。
在10月21日上午的开班仪式上,我院副院长谢作栩教授和杨广云副教授先后致辞。开班仪式后在我院范怡红教授的主持下首先由美国大学与学院联合会的R. Gene Rice教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Joseph B. Berger教授、英国伦敦大学的Michael Shattock教授、荷兰莱顿大学Henk Frencken教授与在座的师生进行一个半小时的互动专题讨论。大家探讨交流了如何促进合作学习氛围的形成、全球化与信息交流技术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等问题。来自瑞典、挪威与芬兰的学者们也与大家交流了自己的想法。
接着,挪威科技大学Kjell Alte Halvorsen教授以“基于网络的继续教育复合模式中的核心问题”为题介绍挪威科技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情况。在新世纪,继续教育是每个人无法回避也不可能回避的话题。继续教育允许和提倡人们多次、多样的选择接受教育或进行学习的时机和方式,从而有利于人们各展所长,各得其所,以各种方式发展、提高、完善自己。由于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挪威科技大学在继续教育的教学手段方面已经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在保障授课内容的同时,授课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而知识的更新、学习社区的建立、学生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保证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
10月21日下午芬兰韦斯屈莱大学教育领导研究院的Elise Rarvainen和Ritta Hanninen向大家介绍了由该院和美国肯塔基大学教育学院管理和督学系联合举办的关于教育领导学的博士生课程的目标、内容及方式。她们表示希望通过参与我院的博士生课程能深入了解中国的高等教育及博士生的培养特色,并期望能与我院开展相关合作。
随后,挪威科技大学的Torlaug Hole 教授与大家探讨了何为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的分类及写作格式。在此基础上,她详细分析了写作学术论文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事项。Hole教授在讲解过程中请研究生们参与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练习中得到启发和提高。
10月22日上午荷兰莱顿大学的Henk Frencken教授以莱顿大学为例介绍了研究型大促进学术人员专业发展的组织模式。莱顿大学设立了独立教师教育机构(ICLON)。该机构是独立于莱顿大学行政体系以及各院系之外的由各个院系的负责人组成的独立机构,他们在各个院系都有专门的联络员,通过开设短期课程、开展学生对教学的评估、跨学科联合课程以及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应用来促进大学教师的发展,并对其他高校教师发展、课程改革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此外,该教师教育机构还进行高等教育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以促进其知识的更新和视野的拓展。
10月22日下午挪威科技大学Vidar Gynnild博士报告的主题是“学术规范”问题。首先,Vidar Gynnild博士指出恪守学术规范与学术准则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最基本的品德,但总有一些人为追逐名利而出现学术失范。接着,他解释了何谓“学术规范”,并从评价体系、反馈机制、信息处理以及个人素质等方面分析了几种不规范的学术行为产生的原因。最后,Vidar Gynnild博士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Joseph B. Berger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学术部门的领导战略”。Berger教授认为领导力是一部门领导与成员之间的影响力,一种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与想象力的能力,也是能够与领导一起全力以赴完成该组织成长目标的能力。在区分了领导力与管理之间的异同后,Berger教授进一步指出了当前教育组织中提升领导力所面临的各种两难困境。
10月23日上午,范怡红教授以“从全球化3.0到整合大学3.0:学习环境变化中的高等教育”为题,通过各种事例和数据向大家展示了正在变化中的世界、正在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以及它们正在和将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并由此提出: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断适应全球化的挑战,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方式,推进全人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重新反思的。下午,范怡红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从整合世界观到全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不断改变,西方学者在实践与理论的探索中发现东方哲学的深厚底蕴。范教授在仔细分析了各种典型的新世界观后,以南美洲一中学为案例介绍了他们是如何将东方“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办学目标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
10月23日至24日上午挪威奥斯陆大学阿里•谢沃教授连讲三个专题。在“变革的路径”中,阿里•谢沃教授介绍了克拉克提出的大学转型的五种路径,并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进行案例分析。在“精英大学:创新的条件”中,阿里•谢沃教授指出旧的传统正在受到新环境和条件的冲击,要进行创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政府给高校自主权、财政支持、计算机和互联网硬件配置、语言交流能力、国际合作战略性联盟、质量和数量保障机制以及品牌机制等,同时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与能力的提升。最后,阿里•谢沃教授从管理和项目组织两个层面介绍了创新型大学的组织结构。在“全球化、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和教学专业主义对大众高等教育的影响”的报告中,阿里•谢沃教授首先从目标和自治两个纬度将大学分为四个类型,但他指出,在全球化、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和教学专业主义的推动下未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学将是服务型大学,即基于研究的服务型大学和基于教学的服务型大学。
10月24日下午,选修该课程的06级博士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作了中心发言,王洪才教授和肖海涛博士后也介绍了各自近期相关的研究,部分硕士研究生则谈了自己参加此次课程学习的体会。最后,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谢作栩教授作了总结发言,谢副院长指出,“国际高等教育”博士生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和合作形式,这是一次十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机会。相信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多样的授课形式已给每一位参与者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学习记忆和生命体验。我院也将继续与多方联合,携手拓宽学术交流的平台。参加课程学习的人员纷纷表示在课程中较为深入地了解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各国大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新的做法,受益匪浅。

(教育研究院 06级博士生 吴薇)


Previous:潘懋元先生、邬大光教授等参加“高等教育与经济联运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Next:我中心赵叶珠副教授应邀参加2006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