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5日上午,我院博士生罗丹在院会议室举行的学术例会上做题为“我院博士生质量分析报告”的讲座。史秋衡教授主持学术例会,潘懋元教授、王洪才教授、范怡红教授、郑若玲教授等十多位老师及数十位博士生、硕士生参加。
罗丹的报告是以2007年全国范围内展开的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三部委联合开展的博士生质量调查工作为契机,对我院博士生质量进行历史分析和国际比较基础上形成的。本报告分成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和分析我院博士生培养的概况。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我院已经形成并进一步发展着“高精的课程学习、多样的科研机会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的特色博士生培养模式;从博士学位论文的分析来看,从早期的重视理论研究到近期的重视实践问题的理论探讨,从早期的重视历史文献和比较研究到实证研究的介入,我院的博士论文基本上呈现出框架合理、推理严密、视野宽阔、立论准确等的优势,但在理论支持合理性和实证研究设计科学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其次,报告介绍美国著名的教育研究机构博士生培养情况。报告选取了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研究中心(CHPSE),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院三个教育研究机构来进行分析。从三个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博士论文的设计和写作等方面来分析美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博士生培养特点。最后,报告对比了美国教育机构和我院博士生培养模式,提出了博士生培养的公式,即:研究能力=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并指出,我院在博士生培养上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还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美国教育机构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也许能给予我们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罗丹的报告引起了在座师生的浓厚兴趣,整场学术报告气氛热烈,受到师生的好评。讨论中,潘先生就大家关心的理论问题,适时结合报告本身提出了三个问题供广大师生思考:“博士生质量是入学把关严好还是过程把关严好?博士生培养的成果是用一些标志性的成果来衡量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博士生的课程是开的多好还是开的少好?”这些问题引发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和思考。史秋衡教授在总结时,指出报告在比较面有限的前提下所提供的分析对我院博士生的培养还是相当有启发的,因此,博士生质量问题还应该继续关注、研究和思考,还需要更为宽广的国际比较视野,同时,史秋衡教授还强调了国际比较研究中的可比性问题,如何一分为二地继承国外的经验是我们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的难点,而这在博士生培养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推行中也是同样存在的。
|
|
|
|
Previous:《借鉴与超越:中国高等教育自主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结题
Next:台湾师范大学彭森明讲座教授来访及受聘为项目顾问
【Cl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