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上午9点,在史秋衡副院长的主持下,我院“教育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研究生访学基地”访学生博士生、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庄丽君在院会议室作题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资优教育研究――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教改联读班的实证调查”的学术报告。部分教师及多位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报告首先对一系列核心学术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研究中的“研究型”大学主要是我国首批39所“985”工程大学,并在界定“资优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资优教育”的核心概念,指出其是依循优中选优的原则,采用提前录取或二次录取的方式,可以提前两个月即每年5月份先到上海交大学习2个月,或者进入新生进入交大后再行选择,教改联读班的培养目标高于研究型大学的通行标准。在回顾我国资优教育特别是1978年邓小平倡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办少年班教育的历史后,她简要绍介了1985年邓小平批准将少年班扩展到11所大学的情况,并简述了这些学校进行本科资优教育的一些情况和目前的进展,目前只有中科大、吉林大学、东南大学还在坚持办少年班,其他一些办少年班的高校已改办了新的项目,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班”、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等。
上海交通大学教改联读班是直属学校教务处指导并实施教学改革的试点班,创办于1995年,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开展本科资优教育,既是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也是遵循心理学研究成果多样化培养人才的需要。在报告的第二部分,庄丽君介绍了本科资优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人的智力的正态分布,超常和低常智力占很少的一部分,对于超常的,大学就要采用特殊教育的方式、以最适合他们的环境促进他们的发展并成就为卓越人才,并引用Zukerman(1979)的论证“科学界超级精英的未来成员集中在名牌学校”来支持本科资优教育,并使用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本科教育调查数据来支撑,提出在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精英主要以相加和相乘的方式显现。
在 资优教育方面,国外进行了许多理论探索和实践,Davis,&Rimm(1985)总结了一种“荣誉教育”(Honor Education)的AECGC模式,即加速学习Acceleration、丰富内容Enrichment、及时指导Counseling、集中学习Grouping和课程模式(模块化)Curriculum model。在这种培养资优人才的模式中,有必要引入Sullivan(1953)提出的一个后来很多教育社会学家引用和发展的概念――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其优先次序为父母、父母关系人、教师、同伴,而且越是高级学习阶段,同伴的影响日益增大,她举了一个访谈的例子来说明在资优教育过程中同伴的相互影响,一个教改联读班的学生,看到同学去图书馆看书,自己觉得也应该去看书,于是两人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但该同学坚持了一周就放弃了,过了一段时间,在同伴的示范下,他又走进了图书馆。当然,这种同伴效应的产生基于Milgram(1965)的理论,即社会比较Social Comprative,包括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国外的荣誉教育,有的是采用项目program的形式、有的是采用学院college的形式,参与的学校类型和层次多样化,既有研究型大学、也有社区学院,既有公立高校、也有私立大学,在资优教育的邻域上也是非常多样,人文、社科、理工都有。调查发现,接受荣誉教育的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比如更喜欢挑战性的课程、研究型的学习,特别是研讨会seminar的教学方式,自学能力一般较强。
报告的第三部分主要是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由于上海交大教改联读班开办时间的因素,调查选取了在读学生和毕业学生两个群体。对于在读学生,则在教务处支持下采用整班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于毕业生则采用滚雪球抽样(sampling of rolling a snowball),即依据教务处为教改联读班专门设置的教学研究二科保存的档案中很少一部分人的有效联系信息中,向他们发送请求协助调查的电邮,并请他们帮助增加自己熟悉的联系方式,即通过被调查者提供更多有效联系信息,由于联读班的学生对联读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他们很多都很乐意回答问卷并积极提供更多的联系方式,所以问卷回收都比较顺利。对于毕业生的电子问卷调查,在过了一定的时间后也会委婉地发信提醒他们该邮回问卷了。整个调研从2009年5月持续到7月。
在第四部分中,庄丽君同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着重分析和展示了联读班学生针对某些问题的调查结果,比如对提前两个月上课的看法,在344名调查者中,有266名认同,78名基本认同,对“为什么选择联读班”的调查结果显示“能自由选择专业”是最具吸引力的因素,对联读班的满意度通过题目“如果让你再次选择,你还会选择联读班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学生表示“会”。另外,在导师、课程及教学等的调查中,联读班学生对“导师制”的满意度最低,“导师制”的问题也是很多开办有本科资优教育的高校的一个通病。最后,报告对上海交大教改联读班的经验和不足进行了评价,认为联读班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一些优秀的人才(国内特别是在上海交大读研和出国读研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联读班学生,当然,高的读研率也与联读班采用的本硕连续培养机制有一定关系),不足则表现在比如管理上仅有一个科级的教务人员来管理,很多优质教育资源都无法到位(特别是优秀师资),“导师制”也接近“名存实亡”,还有联读班仅仅是大类培养2年,第4学期结束前必须选定专业,而有些学院尚未拥有与联读班接轨的班级授课形式,这些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读班的培养效果。
庄丽君博士生的报告方法适切、内容翔实、论证充足。郑若玲、王洪才、赵叶珠老师以及多位博士生就本科资优教育的公平性、美国资优教育的荣誉教育模式、中外资优生的考试和提前入学时间、精英(elite)教育与天才(gift)教育和资优(talent)教育的区别与联系、联读班的培养效果、四川大学的“偏才怪才班”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庄丽君一一做出了回答。史秋衡教授最后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提出比如“联读”、“特殊教育”等一些特定概念在研究中要慎用等问题,留给大家广阔的思考空间。
09级博士生 冯用军
|
|
|
|
Previous:两岸交流 一苇可航――第六届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欢迎辞
Next:王洪才教授赴澳门参加“2009中国继续教育学术研讨会”及“2009年华人社会的教育发展系列研讨会”
【Cl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