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至27日,“梅贻琦校长逝世50周年纪念研讨会”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召开,与会代表除新竹清华大学的校领导与教师外,还包括了北京清华大学与云南师范大学二校的代表团,我院邬大光教授也参与了此次大会并进行了大会报告。其他与会来宾还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邓昌黎(邓院士为美国物理学家,也是大会中唯一真正与梅贻琦校长相识的人,其父亲是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邓翠英)及内地著名作家岳南、钟秀斌等人。
研讨会分开幕式、大会贵宾致词暨报告、专题报告及大会总结等几个板块进行。首先由新竹清华大学陈力俊校长作开幕致词,接着由北京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分别进行了大会报告。顾秉林前校长的报告题目为《清华之子‧清华之师》,通过北京清华档案馆整理出的大量珍贵图片,介绍梅贻琦校长的完整生平,并归纳梅校长的教育理念为:(一)培养国家社会与时代需要的人才,推行通识教育与全人格培养;(二)开拓发展学术研究、鼓励探索创新;(三)师资优先,重视教授专长与民主办学。
邬大光教授的主讲题目则为《永远的校长―梅贻琦》,他首先谈到了厦门大学的清华缘,除了谈萨本栋校长和清华大学的渊源之外,邬大光教授更强调梅贻琦校长不仅仅是属于两岸清华大学的财富,而且是厦大的财富,更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财富。尽管在去年北京清华百年校庆期间安排的所有纪念活动与庆典大会上的发言,都没有提及到梅贻琦校长。但邬大光教授认为,正如同林文庆校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也曾不被厦大校史所提及一样,即使梅贻琦校长暂时不被看见,也只是一时风尘的遮挡。其次,邬大光教授通过“归人与过客”、“斯文与庸俗”、“求真务实”、“寡言慎行”几个范畴来谈梅贻琦校长对现代大学与大学校长的启示。邬大光教授表示,作为一位两岸清华的局外人,他认为研究梅贻琦校长其意义在于让在坐的每个人都能反思自身,从自我做起,在反求诸己的同时效法贤人,如此才有可能让大学回归到应有的斯文、品味与格调。邬大光教授的发言获得了与会人士的一致肯定。大会茶歇时,新竹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还慷慨赠送了梅贻琦校长生前最后撰写的二本日记(1956-1957年、1958-1960年)给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此外,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叶燎原也在大会上作了发言,谈到梅贻琦校长与西南联大以及其精神在云南师范大学的延续。在专题报告部分,本次研讨会则分为“通识教育”、“体育教育”、“全球化”、“学术自由与校园民主”、“大学的学术基础与发展”、“人文教育与大学精神”六个场次,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来回顾和反思梅贻琦校长的教育理念及大学精神。26日会后,大会邀请与会代表前往位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内的梅贻琦校长墓前,共同向梅校长献花致意。27日下午6时,本次研讨会在与会贵宾、学者和研究生们的掌声中结束。
会后,邬大光教授在台期间还参访了屏东科技大学及铭传大学二校,并拜会了新竹县政府及南台湾文化暨经济产业联盟协会;一同随行的还有厦门大学医学院黎之静教授、港澳台办林瑞榕副主任及教育研究院的唐嘉彦、蔡培瑜二位台湾博士生。
2010博 唐嘉彦(供稿)
|
|
|
|
Previous:史秋衡教授出席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2012学术年会并做大会主题报告
Next:史秋衡教授访问美国多所著名大学并应邀与中国教育部专家团交流
【Close】
|